
文︱陆弃 美欧又一次联手,对俄罗斯的第N轮制裁终于来了。 欧盟宣布史上首次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,美国也把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企业拉进制裁名单。看起来声势浩大,仿佛要一击必杀。可这刀落下的同时,也割到了自己。
美国这次制裁的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,一个国企,一个私企,加起来掌握了俄罗斯一半的原油出口。欧盟更狠,拉低俄油价格上限,还喊出“彻底切断能源依赖”的口号。 听上去义正词严,实际上是在往自己脚上开枪。欧洲人去年冬天刚被高能源价冻怕,现在又自断一臂,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,再次掏空钱包。 制裁这事儿,说白了早变成一场表演。政治家在台上摆姿势,媒体在台下鼓掌,买单的永远是普通人。那些“金融封锁”“能源禁运”“交易冻结”的高大词,传导几圈后,落到生活里就是油价涨、电费涨、物价涨。政客签个文件,老百姓就得多掏一笔钱。 更离谱的是,这轮制裁还把加密货币平台也拉进来了,说是怕俄罗斯用虚拟货币转移资产。结果比特币直接暴跌,西方投资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也被“连坐”了。制裁别人,先伤自己,这戏码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。 前面十八轮制裁,套路都差不多。喊打喊杀,俄罗斯照旧赚钱。 比如天然气,2022年欧盟断供,结果俄气卖给亚洲国家赚得更多;石油限价令一出,俄罗斯干脆绕开欧洲,直接出口印度和中国。现在又禁液化天然气,看起来像在“出狠招”,其实是在给对手制造机会。
美国当然精得很。制裁俄罗斯的同时,美国能源企业大发横财。 液化天然气运往欧洲,价格比俄气高出一倍;页岩油出口翻倍51策略,赚得笑开花。欧洲这边却一边喊自由,一边挨冻。美国拍拍肩膀说“坚持住”,自己数着钞票数得手酸。 而俄罗斯呢?早就学会在压力下谋生。每次制裁升级,莫斯科都用更强硬的行动回应。就在10月22日凌晨,又一轮空袭打向乌克兰能源设施,告诉世界谁才掌握战场节奏。制裁越狠,俄罗斯越硬。因为它知道,美欧的底线是“不能让自己冬天没气烧”。最后谈判桌上,还得重新坐下来。 更尴尬的,是乌克兰。泽连斯基一边求援,一边催制裁。美国说要考虑支援战斧导弹,几天后又改口“暂不合适”。乌克兰夹在中间,赌西方不会放弃,赌俄罗斯不会崩盘。但赌桌上的筹码,总有输的一方。 一轮又一轮的制裁,不只是俄罗斯要扛,整个世界都在跟着颤。 油价上涨、供应链紧张、金融市场不稳,这些宏观名词最后都会变成一句叹息:“又涨价了。”制裁原本是政治武器,现在却成了通胀的催化剂。
美欧当然知道代价,但他们更怕被说“软弱”。于是宁可伤自己,也要保持姿态。可姿态不能当饭吃。对俄罗斯没痛感的制裁,只是情绪宣泄。受伤的,永远是普通人。那些每天加油、交电费、买面包的人,才是真正的代价承担者。 制裁,从来不是“好人惩罚坏人”的简单故事。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各国的真实状态。用制裁替代外交,是短视的选择。当越来越多国家被裹挟,世界就会越来越乱。能源变贵、贸易失衡、货币动荡、民生受挤压,这才是连锁反应。 美欧制裁俄罗斯,看似正义的行动,实则是一场耐力赛。俄罗斯没倒,欧洲快熬不住,美国坐收渔利。戏还在演,世界却越来越累。 风声越紧,反噬越深。没有赢家,只有被卷进漩涡的人。等冬天真正来临的时候,谁能稳住,不靠嘴、靠真本事,那才是真正的强者。
盈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